百科知识
仅13%的年轻人没有负债?年轻人负债率多少才比较合理?
最近一段时间,一则消息在网上刷遍网络,这就是年轻人到底负债多少比较合适?而提出这个问题的则是著名的财经大咖吴晓波,吴晓波老师指出,近期网络报道的新闻,基本都引用自《当代青年消费报告》,这份报告由中银消费金融联合时代数据在10月22日发布,报告中提到:
一组数字显示,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仔细查这组数据的根源,据尼尔森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数据显示,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支付工具”,有42.1%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且在当月还清。数据显示,现阶段全国年轻人的平均负债已超过13万,其中80后负债更是已超过20万。剔除房贷余额之后,实际掏空年轻人的便是网贷和信用卡贷。据悉,在年轻一代的负债结构中,消费类信贷是占比最高的信贷类型,其中互联网分期消费占月收入的16.9%,信用卡占月收入的13.7%。因此,有网友戏称:替网贷、信用卡贷打工。
那么,这些数据真的是对的吗?说实在看到这个数据让人实在感觉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么我们对于这些数据到底该怎么判断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这个数据来源,从数据来源的角度来看,这个数据的确没有太大的价值,虽然尼尔森是非常著名的咨询公司,尼尔森报告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非常大,但是这个数据最核心的原因是样本量过小见于里尔森统计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城市白领的特征,所以有大量的人群实际上并没有被里尔森统计在里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林而生的这个报告就显得有失公允,可以说李尔森这个报告指代表的是部分年轻人,所以这个所谓的只有13%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至少其样本的代表性是有毛病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说法是有瑕疵的说法。
其次,我们再来看负债这个问题,我们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之中,一提到负债就感觉是洪水猛兽,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观念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改变,因为经过了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负债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我们周围有很多的朋友,即使收入水平较高,同样也会有买房也会要还房贷,房贷就是负债的一种,而很多朋友也会有信用卡,信用卡也是负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负债实际上并不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我们要明白,在这个以信用为核心的社会之中,负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你信用的组成成分,一个人能够在信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代表你本身的能力就足够强市场的预期也足够好,这才是核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要看在负债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
第三,之前我们其实反复强调过一个理念,这就是负债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这个负债的期限和你自身的收入水平,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贷款买了一个房,每个月要还5000块钱的房贷,而你每个月的收入水平可能是15,000块钱,那么你这个负债就对你的日常生活其实并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核心的关键点依然是负债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以你每个月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是一个完全可以匹配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其实是鼓励大家多进行自身能力的投资,进行适度的负债,既不要听信那些消费主义的洗脑,也需要有更清晰的债务观念。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负债并不可怕,适度的有效负债,让负债成为鞭策你前行的动力,可能才是负债最核心的作用。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