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2019新个税年终奖黑洞解析与简单筹划
一、什么是年终奖
税法上的年终奖是这样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叫年终奖,但不限于年终发放,可以是一年发放一次的综合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不包括: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
二、个税年终奖黑洞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2018年10月1日以前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一)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二)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上述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018年10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沿袭了这种计算原理,但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只能享受一次。财税〔2018〕98号文件规定:对于在2018年10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工资收入低于5000元的,可以先从全年一次性奖金中减去“当月工资收入低于5000元的差额”,就其余额按上述办法查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税款(新月度税率表查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举例来说:某人2017年每月工资3500元,2017年年终奖18000元,18000/12=1500,对应的税率为3%,所需要缴纳的税费为18000×3%=540元,到手的年终奖为17460;如果年终奖18001元,18001/12=1500.08,查税率表,对应的税率为10%,所需要缴纳的税费为18001×10%-105=1695.1元,到手的年终奖为16304.9元。这么算下来,只看员工到手的年终奖,年终奖发18001元比发18000元的少拿1155.1元。
什么情况?
原来计算年终奖时,速算扣除数用的是105,是一个月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却用了一年的年终一次性奖金18001,应纳税所得是一个月的12倍,而速算扣除数却没有相应的扩大12倍,这就是导致多一块钱多缴纳1155元的情况出现,也是个税年终奖纳税黑洞产生的原因!
当然,年终奖陷阱不仅仅是一元钱的事那么简单。
经过测算,在旧个税法下,年终奖在18000~19283这个阶段就会存在多发钱却收到更少钱的悲剧,不仅仅在这个档位,在54000~60188,108000~114600,420000~447500,660000~706538.46,960000~1120000档位都会存在年终奖陷阱,所以各等级年终奖发放时应避免这些区域。
三、2019新个税下,会不会也存在这种纳税陷阱?
我们大家更关心的是即将开始执行的新个税下,年终奖金纳税计算会不会也存在这种纳税陷阱呢?
答案是肯定!请看:
在12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靠前条:一、关于全年一次性奖金、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金延期兑现收入和任期奖励的政策
(一)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以下简称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
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也就是说,新个税下,个人年终奖的计算原理平移了以前个税计算原理,只不过纳税人有权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选择权;不用再减当月收入不足扣除费用(2018年10月1日后为5000元)的差额后,再除以12个月。
同样,我们看案例:
某人2019年工薪报酬为取得代扣专项扣除后的工资80000元,专项附加扣除10000,其他扣除没有,应纳税所得额:=80000-60000-10000=10000元,适用3%税率,汇算清缴应纳税额为:10000*3%=300元。假设2019年年终奖36000元,纳税人选择单独纳税,36000/12=3000,36000*3%=1080元;我们再假设该某人取得2019年年终奖为36001元,那么纳税黑洞就出现了!36001/12=3000.08,36001*10%-210=3390.1,两者间的差额=3390.1-1080=2310.1元,多领了1元年终奖,却需要多缴个税2310.1元!
经过测算,在新个税法下,年终奖在36000~38566.67这个阶段同样会存在多发钱却收到更少钱的悲剧,不仅仅在这个档位,在144000~160500,300000~318333.33,420000~447500,660000~706538.46,960000~1120000档位都会存在年终奖陷阱,所以各等级年终奖发放时要避免这些区域。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这门学科中筹资管理中有个概念: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指发行股票筹资和负债筹资,筹集相同资本后,企业每股利润相等的那个筹资金额点。当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时,负债筹资方案比较好;当预计息税前利润小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时,发行股票筹资比较好(具体原理这里不展开讨论)。
用图形表示就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在交点之下和交点之上选择的对策是不一样的。但交点处是一样的效果。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假设某人在靠前档(年终奖36000元)的年终奖纳税黑洞的上限是X,则有下面的公式:X-(X*10%-210)=36000-36000*3%,经过计算,X=38566.67元,即靠前档的纳税黑洞区间为:36000~38566.67;同样的计算原理,假设第二档的年终奖纳税黑洞的上限是Y,则同样有下面的计算公式:Y-(Y*20%-1410)=144000-(144000*10%-210),经过计算,Y=160500元,即第二档的纳税黑洞区间为:144000~160500;同样的计算原理得出不同档次的个人年终奖纳税档次纳税黑洞,如前所述,不再一一计算了。
四、个税简单筹划:
以上讨论的是个税年终奖金纳税人选择单独计算缴纳的情况。而财税〔2018〕164号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了纳税人自由选择的权力。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案例:
某纳税人2019年工资薪金所得为80000元,专项附加扣除合计为63000元,若发年终奖40000元,他有两种选择:年终奖单独计算和并入综合所得纳税。靠前种情况,单独纳税:40000*10%-210=3790元;第二种情况,并入综合所得纳税:40000+80000-123000=-3000,不用纳税!同样的数据,我们假设该某人的年终奖金增长到100000元,纳税人同样有两种选择,靠前种情况纳税,单独纳税:80000元不用纳税,100000*10%-210=9790元;第二种情况,并入综合所得纳税:100000+80000-123000=57000,57000*10%-2520=3180元。当然,该纳税人如果做个税收筹划,比如将100000元拆开,21000元作为年终奖金单独核算,21000*3%=630元,79000并入综合所得计税,80000+79000-123000=36000,36000*3%=1080元,合计纳税=1080+630=1710元!比靠前种情况节税8080元!比第二种情况节税1470元!
结论:新个税的实施,给了纳税人税收筹划丰富的空间!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以上案例我们能感受到税收筹划给个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附件
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
级数 |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 | 3 | 0 |
2 |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 10 | 2520 |
3 |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 20 | 16920 |
4 |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 25 | 31920 |
5 |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 30 | 52920 |
6 |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 35 | 85920 |
7 |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 45 | 181920 |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 |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3000元的 | 3 | 0 |
2 |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 10 | 210 |
3 |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 20 | 1410 |
4 |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25 | 2660 |
5 |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30 | 4410 |
6 |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35 | 7160 |
7 |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 45 | 15160 |
杨红军:中国税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联系电话:153492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