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采集表:子女教育支出
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采集表-子女教育支出政策适用条件: 1.有子女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扣除年度有子女满3岁且处于小学入学前阶段;(2)扣除年度有子女正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 2.同一子女的父亲和母亲扣除比例合计不超过100%。 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请勿填写本页,否则可能导致政策适用错误,影响个人纳税信用甚至违反税收法律。 | ||||||||||||
序号 | *子女姓名 | ****件类型 | ****件号码 | *出生日期 | *国籍(地区) | *当前受教育阶段 | *当前受教育阶段起始时间 | 当前受教育阶段结束时间 | 教育终止时间 | *当前就读国家(地区) | *当前就读学校 | *本人扣除比例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
一、子女。
5类
1.婚生子女,2.非婚生子女,3.继子女,4.养子女,5.纳税人(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所担任监护人的未成年人。
二、教育。
学前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
(一)学前教育:
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
1. 如果子女出生于2016年12月8日,2019年12月8日满三周岁,2019年12月当月可扣除一个月;
2. 自2019年12月学前教育起,至学历教育结束当月,将会连续扣除;
3. “教育部门有关学生学籍信息(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学籍、考籍信息)、在相关部门备案的境外教育机构资质信息。”
学前教育无学籍,应不予比对审核;只以“年满三岁”为条件扣除,不论是否就学。
(二)全日制学历教育:
三个阶段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1. 没必要考虑学前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衔接时间;
2. 受教育期间是以“学籍”来判断连续扣除。因病或其他非主观原因休学,但学籍继续保留的期间,以及施教机构按规定组织实施的寒暑假等假期,可连续扣除。
大学期间应招当义务兵,学校仍保留学籍的,也应连续扣除。
3. 被开除学籍的,不得扣除?
三、教育地点。中国境内教育+中国境外教育
四、扣除标准。定额扣除:1000元/每月/每个子女
五、扣除方法。选择扣除:父母单方1000元、父母双方各500元
1. 2019年元月,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采集录入系统后,选择父母双方各扣500元,2019年度内不得变更扣除方法;
2. 提交子女个人教育信息时,系统中“本人扣除比例”必须选100%或50%;
3. 2019年度不提交子女个人教育信息,可以在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的汇缴期内,在汇缴申报时扣除。父母双方可以有12000元的扣除额度调剂,实现家庭纳税的利益最大化;
4. 2019年汇缴时选择的扣除方法将被保留,并作为2020年其后的预扣预缴所采用的扣除方法;
5. 2020年可有一次选择修改扣除方法的机会。
六、备查资料
1. 境内接受教育:未要求留存;
2. 境外接受教育: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
原创: 老税官
税务总局释疑:纳税人专扣信息31日起可用手机APP申报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